您好,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!老站,搜索引擎当天收录,欢迎发信息
免费发信息
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> 定西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给社交APP“估值”的正确姿势

2023/12/2 6:45:47发布43次查看
“这是一款将颠覆微信的社交app!”
“这是最符合95后心理的社交网络!”
“这将是中国的snapchat+tinder+yikyark,必火!”
“我们是3bat加海龟的90后,我们的社交app绝对靠谱!”
“什么,你问我未来三年的投资回报情况?我这可是社交网络!”
一直以来,社交app一直是“进入门槛最低、想要做好最难、交互和数据云里雾里”的“百慕大三角”。社交打的是人性——天底下最难计算的东西,在微妙的人性面前传统的商业逻辑统统失灵。
也正因为如此,社交领域时而泡沫横飞、估值虚高、很多不靠谱的产品莫名拿了大钱,时而普遍悲观、资本寒冬、投资人们敬而远之。那么,究竟有没有一套工具,可以从战略的纵深去计算一款社交app的价值,又或者——在产品远未打磨上线的时候,就初步评估这一商业计划的价值?
这就是野路子产品菜狗在本篇斗胆要做的,用一个简单的逻辑工具给社交产品估值,暂且称它为“斯恩斯八步法”吧。首先放出前置声明:
下文与其说是给投资人的估值工具,倒不如说是给创业者自己的思考工具,好好审视你的项目,如果真的想做出点名堂而不是2vc找接盘侠,那么文中的要点实在应该想清楚;
理论永远是理论,每一条都可能是错的,现实中也一定可能存在例外;
还是那句话,作者只是野路子产品菜狗,非大牛,更不懂投资,故“估值”打引号。
一、切点
1、描述
你的社交产品主打哪个市场、哪个人群、哪类需求、哪个场景,首先以哪个具体的切点攻进去?实战中,一般打开社交app,切点是什么,在首屏就该一目了然。
第一印象至关重要。很多时候,在应用市场看介绍和截图的一瞬,在打开app看见首屏的刹那,用户已经在潜意识里给你的产品估值了。滴答,滴答,滴答……听见没,用户心中的倒计时已经响起,如果不能尽快证明价值,只能删无赦。
2、评估
评估一个切点的价值,菜狗用的是以下公式——
切点效用=(需求迫切度*场景频次*期望满足度-交互成本)*自组织能力-竞争平台价值
整个公式做的是定性分析而非定量统计,无非是想从逻辑上说明:
最关键的三个要素是需求本身的迫切程度、场景的频次和对由此诱发的用户期望的满足;
必须尽一切可能降低实现这一体验过程中的交互成本,如果交互成本不能再降,那你的体验就得抬升;
自组织能力是指当大量用户涌入时,平台自身的机制是否能保证体验的闭环不“稀释减分”;
即便这些问题都考虑好了,你还得思考微信等主流大平台是否已经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,你是否足以诱使用户迁移。
3、误区
“这个需求真实存在吗?我就没有这个需求。”这几乎是投资人面前所有创业者最头痛的问题。
因为很多时候需求摆在那里,却不是你可以解释给投资人听的,创业者不能指望投资人了解你描述的普通大众需求心态——以他们的生活状态这几乎不可能。所以他要否定你,只要简单说“这是刚性需求吗,还是特定人群特定时间的需要?”。
社交app的需求究竟是什么?简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,一组社交关系能够维系,关键是“投入和回报的持续正相关”。人们投入社交行为的关键无非是持续地获得回报:有价值的人、有价值的信息、有价值的心理体验(虚荣心、表达欲、归属感、异性)。
这样就一目了然,为什么有的人热衷线下社交、有的人热衷线上?为什么选择这个平台而非那个平台?为什么融入这个圈子而非那个圈子?说白了,人的心中有一杆秤、潜移默化间在计算——在什么地方,能以更低的成本,获得更高的回报?在什么地方,成本和回报正相关,我越投入其中感觉就越nice?
这就是社交app需求的核心,忘记该死的约炮吧,你要下功夫的是锁好目标用户,设计好游戏规则,让他在你的平台上收获远比线下、其他平台更高的“回报”。
大多数的社交产品不是死在了伪需求,而是死在了你要抓住的核心需求已经有人满足,其余能抓的要么不重要,要么不普遍,要么不迫切,要么不持续,简言之“回报”不够诱人,你已经很好,可用户我心里已经有人了……
4、案例
尽管切点的评估已经有公式可考,很遗憾——“切点的构思”却完全没有公式,已经成功的产品——其切点往往简单有力、浑然天成,像是创始人瞬间的偶得。
大姨妈、性价比(他趣)、超级课程表、唱吧,这些产品的切点清晰明确,在听到名字的瞬间已经可以料想主要的功能、人群、社区氛围。而对于职场社交这样一个大家普遍看好却一直啃不大动的市场,还记得当年脉脉最早主打的是匿名八卦吗(it圈的无秘?),这非常“接地气”的神来一笔,立刻让脉脉在早期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二、破冰
1、描述
对于含蓄好面子的中国人来说,破冰是社交的开始和关键,如何迅速地发现其他人,如何迅速地打开局面、打破陌生人相遇的尴尬状态,迅速地聊起来——而不是现实中社交障碍,到了网上还是不知怎么开口,这就是破冰机制。
在实战中,破冰是打开app后最初几分钟内的事情。试想,如果用户带着满心的期许、迫切的欲望,登上平台费了半天还聊不上一个,你的产品必定会以比下载快得多的速度从他桌面上消失,除非他是……产品狗。
对于自来熟的炮神来说,社交平台只是提升了社交的范围和效率。而对于大多数扎克伯格这样木讷呆板、紧张得要死的家伙,平台的价值才真正凸显。这些年轻人明明是满含潜力的绩优股,却因为不会社交“卖相差”而沦落为屌丝宅,现在我们的app要解决这些问题,让他们在虚拟社交中忘记尴尬、游刃有余,从此沉迷上瘾、无法自拔。
2、评估
破冰机制的关键在于撮合“相对匹配”的人群,构建一个安全而“自然”的环境,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场景和话题。
在《陌生社交的痛点》一文中已经大量阐述,在这里就不重复了。
3、案例
在早年的社交平台中,最经典的破冰方法便是群和论坛。一上来在广场上和一群人聊天,远比一开始就一对一聊天压力要小,而话题也是基本确定的。但是,这种模式难以适应人群的激增,此种情况一旦到来,广场就会变成“善于控制话题和附和者的天下”,而沉默者会渐渐陷入沉默的螺旋。
这两年的社交产品中,破冰方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是“抱抱”。一方面是漂流瓶机制,你发的每一个心情状态都能变成漂流瓶发给“相对匹配”用户(同城、异性),这样开启话题soeasy,基本就是围绕这个心情本身。另一方面是真心话大冒险机制,聊着聊着没话题了?就点击真心话呗,围绕这里的话题又能有的聊——话题太“敏感”?反正是系统给的不是我给的。
再比如,uber、滴滴快的最近被热炒成约炮神器,不管真实与否,个中缘由确实是值得琢磨的:实现了初步匹配(有好车男和白领女),破冰容易:就是叫车嘛,路上顺便聊一聊,联系方式自动留下了、“后头的事情”顺理成章。
三、持续链接机制
1、描述
如何把不同需求、不同个性的主体以一个“由头”持续链接在一起,让他们持续而自然地互动呢?
持续链接机制的核心,就是让双方能够持续“摩擦”,自然而然地展现自己的价值、需求和兴趣,进而让这种关系持续升温。
很多朋友都看过一本书《男人来自火星,女人来自金星》。在女生倾诉抱怨时,男生想到的往往是“贬低抱怨事情的价值(这没什么啊)”,或者“提出解决意见以彰显自己的能力(别抱怨了,很简单)”,而女生需要的其实根本不是解决方案,而是“肯定其感受以获得倾诉愉悦”。这就是一对基本的矛盾。
男女之间的需求不对称只是最基本的不对称,常见的不对称还有草根和大v,内向者和外向者,纯社交者和商业目的者等等。社交产品必须细致分析他们的需求差异,巧妙地编织契合点,这是一个精细活儿,比我在这里说理论要复杂得多。
2、评估
关键词:安全、自然、匹配确认、投入产出比。
安全和自然很好理解。所谓匹配确认,是指人与人的社交本身,就是一个不断确定“价值和兴趣”匹配的过程。如果说,破冰是完成了第一次匹配,那么持续交往就是不断确认和修正匹配。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思想感悟、生活照片,其实都是在向潜在的对象展现自我价值,而兴趣对应的对象也在不断确认和修复这一“价值印象”。
所谓投入产出比,是指人们的社交行为获得的回报与其付出和期望的对比。一组稳定的社交关系,双方都能不断从关系的互动中获得自己的回报,回报与付出正相关。尽管双方的期望各不相同,但只要能在期望范围内持续获得回报,这种关系就是稳定的(所谓的双赢),而一旦有一方出现持续地投入回报不成比例,双方关系就会不平衡以致破裂。
在社交平台上,常见的持续链接有三种:
偶然互动。比如天天没事浏览信息流,看见个美女照片就点个赞;
交易协作。这次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事情了,努力达到双方的共赢;
社群组织。这次不仅是围绕具体的事情,而是围绕一群人共同、持续的目标了。
不同的平台,侧重的链接形态也不相同,而能产生的沉淀和依赖更是不同。
3、案例:
在facebook带来的sns网络世界中,newsfeed就是人们持续互动的广场,每天在上面浏览好友的心情、动态、照片,觉得有意思就回复一下,一切自然而然。而伴随着照片、文字、转发等的累计,“相互匹配”的人也更加“确认匹配”,很多现实中没法拉近距离的人很快拉近距离。
现在,这种持续链接的方法更加简单和多元。在图片社交平台上,你给对方点个赞,对方回过来一个赞,双方的关系就自然而然。你贴个标签发个弹幕,虽然发布者们彼此并不直接对话,但看着种种戳点的元素从图片上飞过,也能享受一种“各自一起玩”的乐趣,看起来很热闹、实际很孤独、似乎一起玩、其实各玩各的。而最新的fork这样的神器,“改图转发”就是一种互动链接机制,你把别人改成漫画的图改的更没节操、更有创意,你们的距离就拉近了!
当然,有的社交平台根本就没有持续链接机制,要的就是短平快的速配,之后是转战线下还是微信随便你,它只在速配的过程中赚钱,对于这样的平台,菜狗认为她更像是电商——以“社交机会”为标的的电商+o2o(窃笑……)。
四、引爆点
1、描述
通俗点说就是产品能不能“造出病毒”,即不依赖砸钱硬推也能自发传播的潜力。这就要求产品具有独特的分享价值、非常易于分享,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像瘟疫一般迅速蔓延、势不可挡。
创业和大公司是两回事,一穷二白,根本没那么多钱去烧,这时候爆点就非常重要。
2、误区
很遗憾,精益创业理论在社交产品领域并不完全适用,很多事情你必须一开头就想——想清楚。社交产品创业决不能是“一个idea就上”,你要有你的功能矩阵,要有一整套产品逻辑、商业模式、战略战术,即便这些在mvp问世时远远不能实现。
可惜的是,实战中往往大家常把“单点切入”错解为“只想一个点就上”,结果要么有爆点的没想好纵深,结果用户来也匆匆、去也匆匆、一招鲜就死;要么想好了纵深没想好爆点,结果这个功能太超前、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用户密度,于是“养在闺中人不识”,含恨而死。
3、评估
分析一个产品有没有爆点,有一本经典著作《引爆流行》,在此就不一一赘述。重点看几个:
分享的价值。分享行为能够给分享传播者带来什么价值(工具?心理?),能够给被信息接受者带来什么价值,如何诱使信息接受者快速成为分享传播者?
分享的成本。
渠道资源是否易得?很容易找到kol和相应人群,迅速瘟疫扩散。
爆点与主轴的关系。最怕的是分享点成了用户使用该app的唯一理由,海量用户无法被转化到社交主轴上,就形成不了关系沉淀。
4、案例
再来看今年红极一时的足记,大片模式作为爆点设计堪称经典:
形式新颖,引人注目,易成话题;
需求普适,每个人都有个“大片梦”;
参与成本低,制作容易,欣赏也容易(图文嘛);
自动开启朋友圈分享,这个太狠了;
迅速形成“身份区分、逼格增值”,先做的人立刻吸引周围人的注意,进而形成某种优越感,而最后玩的那批人显得很low……
但是问题在于大片模式很可能使应用变成图片处理的纯工具,社交纵深没有有效接应。
近来抱抱推出了换脸相机,一个叫“面面”的新应用更是推出了匿名短信功能,这都是非常凶狠容易引爆的点,未来可观察。
五、沉淀与护城河机制
1、描述
一款社交产品最关键的,永远不是短期爆发的“新增”,而是持续活跃的“...
定西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VIP推荐

免费发布信息,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-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-2
企业名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