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!老站,搜索引擎当天收录,欢迎发信息
免费发信息
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> 定西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甘肃:陇中大地奋进曲——定西市扶贫工作综述

2019/6/25 15:07:57发布209次查看
渭源县五竹镇“扶贫车间”,实现了农民家门口挣钱。 新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吴鲁
定西的发展历史,是一部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。
过去,不到定西,就很难想象定西的贫困程度。清朝末年,陕甘总督左宗棠曾写道:“陇中贫瘠甲于天下”。上世纪80年代,一位联合国官员访问定西,看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评价:“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”。
1949年,新中国成立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祖祖辈辈为生存而努力的定西人开始走上了一条摆脱贫困的道路,先后经历了救济扶贫、区域性扶贫开发、“八七”扶贫攻坚、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等不同阶段。
定西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杨世智

历史上的定西,山高坡陡,土地贫瘠,生态恶化,十年九旱,农业生产经常是“种了一坡、收了一车、打了一斗、煮了一锅”,导致群众生活长期陷入绝对贫困,缺水喝、缺饭吃、缺衣穿、缺燃料成为最突出的问题,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。当地民谣曾这样唱道:“山是和尚头,沟里没水流,田是‘三跑田’,年年人发愁。”
新中国成立后,党中央始终牵挂着定西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暖,在展开生活救济的同时,领导当地干部群众探索解决吃饭问题,并于1956年在安定区试修了水平梯田,通过科学手段和苦干实干逐步改善恶劣环境。上世纪60年代,一个名叫大坪的生产队率先带头改土造田,靠人背肩挑在一个冬天整修出5亩水平梯田,当地由此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。同时,定西开始推广“四合肥”、作物病虫害防治、伏耕轮歇、中耕锄草、轮作倒茬、镇压保墒等新兴作物种植和田间管理技术,组织“城粪下乡”“四旁种树”,并通过修塘坝、涝池、谷坊、土水窖等配套设施发展生产,改善生态环境。在此之后的近20年时间里,全地区水平梯田大量增加,仅安定区就整修梯田54万余亩,建设塘坝、涝池、谷坊750多个,土水窖4万多眼,粮食产量大幅增加。
1982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在甘肃定西、河西和宁夏西海固(简称“三西”)划定了28个重点扶持县,将定西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性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。定西结合当地实际,提出“有水走水路,无水走旱路,水旱不通另找出路”的建设方针,先后实施了一大批水利、梯田、农电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,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幅度改善,为实现基本温饱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同时,还创造性地探索出“山顶造林戴帽子、山坡种草披褂子、山腰梯田系带子、山下建棚围裙子、沟底打坝穿靴子”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,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、从梁峁到沟道,分层设防、综合利用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,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良好示范作用。
定西广大干部群众栉风沐雨、苦干实干,与贫困作斗争,让贫困面貌逐步得到了改善。1993年底,全市农村贫困面缩小到34.2%。

40多年的探索,为定西广大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积累了经验,他们对过上好日子充满了信心。
1994年,《八七扶贫攻坚计划》出台,定西市7个县区全部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,定西扶贫开展开始迈入新的阶段。
定西市按照实际,坚持“顺应天时,遵循自然规律;顺应市场,遵循经济规律;顺应时代,遵循科技规律”的工作思路,提出“梯田+水窖+科技=稳定解决温饱”和“调整结构+龙头企业+开拓市场=脱贫致富”的发展思路。早在上世纪80年代,安定区就开始实施“洋芋工程”,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,并取得了丰硕成果。定西积极推广这一经验,在安定区、通渭县、陇西县、临洮县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,在渭源县、漳县、岷县推广中药材种植,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,将扶贫资金重点投向地膜粮作、马铃薯种植、梯田建设、集雨节灌“四大工程”和中医药、马铃薯、草食畜牧、果菜“四大产业”,有效增加农民收入。1999年底,全市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。
2001年,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》出台,对扶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。针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,定西市将参与式整村推进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,依托自身资源禀赋,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,全力打造中国薯都、中国药都和全省草食畜牧业大市,使定西跻身于全国马铃薯、中药材主产区,成为全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,实现了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,揭开了定西加快发展的新篇章。这一时期,定西市在扶贫开发方面探索出许多成功经验,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。其中,2004年在全球扶贫大会上,定西市以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方式作为生态型反贫困模式案例,代表中国政府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;2005年,定西“一村一名大学生”智力扶贫模式在全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场会上做了经验交流;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“两项制度”衔接试点成果,也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。
2010年,按当时标准,定西市农村贫困面下降到15.5%。

近年来,定西市落实“一户一策”精准脱贫计划,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扶贫攻坚战。全市创新推进产业扶贫模式,积极培育“牛、羊、菜、果、薯、药”六大产业,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、电子商务等新型小微业态,实现了对有发展能力贫困户的产业全覆盖。大力发展劳务产业,每年培训输转贫困劳动力13万人,人均劳务收入达2万元。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推行“三变”改革,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2066个,培育龙头企业90家,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775个,建成“扶贫车间”128家,吸纳7640人就近就业,开发8个市级农业补贴险种,最大限度保障贫困户“旱涝保收”。全市75%的农户依靠发展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,所有贫困村都有了集体经济收入。
针对基础设施、教育、卫生等方面的短板,全市积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、易地扶贫搬迁、安全饮水、电网改造提升、厕所革命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,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。同时,全面落实教育、医疗等扶贫政策,着力加强控辍保学、健康扶贫工作。如今,全市贫困村旧貌换新颜,改造农村危房20.04万户,26.13万贫困群众实现“挪穷窝”,所有行政村通了水泥路、动力电,97%的行政村通了宽带网,15万户群众用上了卫生厕所。全市千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实现幼儿园全覆盖,贫困村都有了村卫生室和文化活动中心,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能看病、有学上。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模式,在所有贫困村建立了农村金融工作室,开发了陇药通、金薯宝等金融产品,为贫困户投放精准扶贫贷款65.95亿元。6.11万户21.55万农村低保人口纳入建档立卡范围,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%以上,实现了困有所帮、弱有所扶、老有所养。
定西市委、市政府制定了《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》等一系列文件,紧盯攻克深度贫困,精心组织“四季攻势”,大力实施“片区作战”,分区域、分层次、分阶段落实年度目标任务,有效集结各类资源资金精准投入,推动脱贫工作不断向前。今年,全市计划减贫17.76万人、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.36%;退出贫困村648个,贫困村退出比例累计达到83.1%;安定区、陇西县、渭源县、临洮县、漳县5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,通渭县、岷县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和“三保障”任务。
曾经“穷”名在外的定西,正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。

定西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VIP推荐

免费发布信息,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-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-2
企业名录